029-38456140
1483852205@qq.com
霍去病墓前的“网红”石碑:历史、祈福与现代旅游的交织
2025-03-17
在陕西省茂陵景区内,霍去病墓前矗立着一块特殊的石碑。碑上刻着“霍去病墓”四个大字,而霍去病三个字,字迹已被无数游客的双手摩挲得油光锃亮。这块1962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立下的标志碑,原本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普通标识,如今却因游客的“摸字祈福”行为,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。这一现象背后,既承载着两千年前西汉名将的传奇,也折射出当代人对健康与好运的朴素向往,更引发了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如何平衡的思考。
霍去病(公元前140年—公元前117年)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。他17岁随军出征匈奴,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,多次深入漠北,以少胜多,立下赫赫战功。汉武帝多次赐予他宅邸,而霍去病婉拒道: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,这句话至今仍被传颂。然而天妒英才,霍去病年仅24岁便因病早逝。汉武帝悲痛之余,下令为其修建宏伟陵墓,形似祁连山,象征他征战匈奴的功绩。墓前的石雕群——包括“马踏匈奴”“跃马”等17件石刻作品——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,被誉为“(千古绝品)”。
霍去病墓及其遗存的独特价值,使其在1961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总编号第166号,古墓葬分类号第5号)。1962年12月9日,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此设立标志碑,正式确认其历史地位。这块石碑原本是冷冰冰的行政标识,却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互动,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。
如今,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到霍去病墓前。他们驻足石碑旁,不约而同地伸出手,轻轻摩挲“霍去病”三个字。特别在世界新冠疫情解封后,这三个字的区域被摸得光滑如镜,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与周围斑驳的碑面形成鲜明对比。有游客笑称:“别人是‘到此一游’,我们是‘到此一摸’。”霍去病墓前的标志碑虽不是古遗迹文物,但1962年至今却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,其作为历史标识的完整性同样值得关注。
为何“摸字”会成为仪式?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谐音祈福”密切相关。霍去病的名字中,“去病”二字直白地表达了驱除疾病、祈求健康的愿望。在民间信仰中,名字往往被赋予神秘力量,触摸历史人物的名字,尤其是带有吉祥寓意的名字,被认为能“沾沾福气”。
此外,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这块石碑迅速“出圈”。游客们拍摄触摸石碑的视频,配上“摸霍去病,百病不侵”的文案,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受到大家的点赞。年轻人将这一行为视为“打卡”潮流,甚至衍生出“摸三下”“顺时针转圈摸”等“攻略”。石碑不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、个体与群体的文化符号。
游客对“霍去病”石碑的狂热,深层反映了当代人对健康的集体焦虑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疾病与亚健康问题困扰着许多人。尤其是经历了全球疫情后,公众对“无病无灾”的渴望愈发强烈。当医学无法提供绝对保障时,人们便转向心理慰藉——通过触摸“去病”之名,完成一场象征性的自我疗愈。
霍去病墓前的祈福行为更贴近日常生活:它不需要复杂的仪式,也不依赖宗教解释,只需伸手一触,便能完成一次与历史的对话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霍去病墓前的石碑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多重文化图景:它承载着西汉名将的赫赫功勋,记录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,也见证着普通人对健康与幸福的永恒追求。游客的每一次触摸,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握手——既是对历史的回望,也是对当下的期许。
或许,这块石碑最大的价值,不在于它被摸得多么光亮,而在于它提醒我们: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,需要智慧与温度并存。唯有如此,历史的馈赠才能永远“去病延年”,生生不息。
面对“去病碑”的走红,我们既要珍惜这份时代遗产印记,加强对其的保护和管理,也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。一方面,我们需要加强对碑体的维护和保养,防止因过度触摸而造成的损坏;另一方面,也要加强对游客的引导,确保他们能够文明、有序地参观和心灵上的祈福。
同时,我们还应该看到,“去病碑”所承载的信仰与希望,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。让“去病碑”这一精神符号继续发光发热,照亮人们的心灵之路,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。
作者简介:
姬更祖,男,陕西兴平人,1986年5月生,大专学历,中共党员,茂陵博物馆工会主席、茂陵博物馆工程管理部副主任。善于思考、热爱生活,忠于职守,有一股敢想爱拼的创业精神。设计研发茂陵文创,对多媒体数字科技擅长。搭建茂陵基本文创产品设计与定制,创作设计灵感源于茂陵,拍摄了多集茂陵文化宣传片,文创作品有《一盏雄风系列》、《浮雕瓦当纹饰》、《印拓瓦当纹饰》、《汉武雄风 丝路茂陵 笔记本套装》、《茂陵烙忆·千秋秘境光影》。业余写作有《汉武帝宠妃--李夫人英陵》、《未央宫遗物-鎏金银竹节熏炉》、《茂陵瓦当藏品-篆字书法的艺术与特点》、《探寻阳信家铜熨铫·揭秘古代贵族生活的印记》、《珍藏在茂陵博物馆里的十二生肖系列》、《从茂陵木漆案鎏金组件·说穿越千年的礼仪颂歌文明》均在多类媒体平台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