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9-38456140
1483852205@qq.com
“让文物活起来”微课堂 (一)汉代小火锅“染器”
2022-10-15
火锅是中国的传统美食,尤其每到冬季,人们都喜欢去吃火锅。火锅历史悠久,关于它的起源,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战国时期即有火锅,史人以陶罐为锅。另一种说火锅始于汉代,“鐎(jiāo)斗”就是指火锅。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中也出土了火锅实物。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《魏书》也记载,三国时期用铜所制的火锅,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、牛、羊、鸡、鱼等各种肉,但当时并不流行,后来随着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,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。唐宋时,火锅开始盛行,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,多备火锅,南宋林洪的《⼭家清供》食谱中,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。元代,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,形成了“涮羊肉”。到了明清时期,火锅在民间流行,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几十种不同口味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。
汉代出现了一种“染器”,器形分上下两层。上层放耳杯,下层是一个小炭炉。今天,我们要介绍的是1981年5月出土于汉武帝茂陵1号陪葬墓丛葬坑的一件“染器”。
阳信家铭纹染器(茂陵博物馆•西汉)
它主体构造为炭炉,上面有盛食物的杯,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。一套包括一炉一铜耳杯,壁口沿外侧刻铭文二⼗字:“阳信家铜炉,重二斤⼗两,三年曹孟所买,第六,两池。”炉上承托铜耳杯,杯底刻铭文二⼗二字:阳信家铜杯,容二升,重⼗五两,三年曹孟所买,第五,函池。”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,也有人认为它是精致的食器。虽然炉上的染杯在汉代是一种通用的酒具,但它同时也可以作食器。
我们习惯上将这种低矮的双耳杯称为“耳杯”,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耳杯上发现有“君幸食”字样,有的里面还盛有鱼骨和鸡骨,这都是它既作酒具也作食器的直接证据。又据《汉书地理志》的记载:“都邑都仿效吏及内郡贾人,往往以杯器食”,表明汉代官夷,商贾乃至平民,都崇尚使用耳杯进食的风气。值得一提的是,1966年在陕西咸阳塔⼉坡曾出土一套染器,染杯上铸有四足,与炉盘连接成一体。饮酒时连火炉都要抱起来,没法作温酒器。因而染器作酒具的说法还值得深究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,染器是一种食器,专用于温食鼓酱的器具。
研究者援引《吕氏春秋·当务》所记载的一则寓言,说的是齐国有两个武士,他们分住城东城西,一天偶然相遇途中,同至店中饮酒。饮酒无肉,结果商定互相在身上割肉来吃,“于是具染而已,因抽刀而相啖。”汉代学者高诱注此处所说的染为鼓酱,是染酱而食,故此推定染炉便是用于温酱的,适于隆冬时节使用。《礼记·曲礼》中记载,古人食酱惯于凉食,并不需温热。汉代人当不至反其道而行之,还要造专门温酱的炉具来使用。从《吕氏春秋》所说的那两个狂人看来,他们在割肉互啖时,仅是“具染而已”,当时准备了染具就吃起来,而染具自然就是染杯和染炉了。说的是二人迫不及待,边割边染,这方法与我们知道的涮羊肉差不多。染炉实际上是一种火锅,可以肯定是饮食器具。染而食之,这在汉代当是一种很重要的饮食方式,染具在许多地方都有出土、即是最好的证明。染杯小而浅,容量超不出 300 毫升,整套炉具高不过 15 厘米。江苏和浙江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,在宴饮场面上隐约可找到类似染炉的圆形,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证据。
“染器”应该是一种雅致的食器。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,食肉时常以酱、盐等调味品为佐料,佐料放在耳杯中。考古发掘中所见染器都出自西汉墓。“染器”的设计很符合汉代人的饮食方式,当时的人们是分餐制,一般是一人一案,一人一炉。有的染炉和染杯上还刻有顺序编号,宴饮时是一人一套,随吃随“染”,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。“染器”体现了汉代贵族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,它是炊器与食器结合使用的一个成功的例证。所以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。
四神纹染器(茂陵博物馆•西汉)